close
有點忘了那邊看來的文章,不過算是很重要的技巧,
有買DSLR的人就參考看看吧!

一、閃燈基礎觀念:光圈、距離與GN值的關係
1.GN值=光圈X距離
ex:當閃燈GN值=20(以公尺為單位計算之下),光圈設為f4,此時有效閃燈距離為5公尺。
當閃燈GN值=20(以公尺為單位計算之下),與被攝物體距離10公尺時,此時光圈需設為f2才能有效曝光。

2.在光圈不變及閃燈出光量不變之下,快門的速度並不影響閃燈補光,但會影響環境光的曝光多寡。閃燈的速度為1/1000秒~1/10000秒內完成,比快門最高同步的速度快太多了,所以當快門速度為1/30秒時閃燈曝光量的吸收時間為1/1000秒(或更短),
改為1/60秒時閃燈曝光量的吸收時間依然為1/1000秒(或更短),其中快門速度不同的差異,我們可以想成,當快門為1/30秒吸收環境光的時間為1/30秒-1/1000秒=97/300秒,快門為1/60秒時吸收環境光的時間為1/60秒-1/1000秒=47/300秒,所以快門為1/30秒時,吸收環境光的時間比1/60秒還久,因此曝光量也比較多,此總針對快門速度的調整,對於室內攝影大場景的拍攝就可以比較出快門變化產成的不同效果。

3.當閃燈GN值不敷使用時,可以利用不同感光度的底片來達到增大GN值的效果。當底片為100度時GN值為24,改為200度底片時,GN值為36,改為400度底片時,GN值為48,以此類推。因此,當GN值不夠大,或光圈不夠大時,可以利用底片來解決此問題。

二、閃燈模式
1.M模式,在此模式之下,每一次的拍攝都需要一當時情況,利用GN值=光圈X距離的公式作相關的調整。通常此模式之下,閃燈為全出力,除非閃燈具有1/4或1/2等,其他出力大小的選擇。
優點:完全依照攝影者的設定輸出光量。
缺點:需每次作計算及調整,可能緩不濟急。

2.Auto模式,在此模式之下,當我們固定好閃燈及鏡頭光圈大小之後(需一致),在閃燈出力的有效範圍之內,閃燈會依照自身的感光系統計算補光充足與否,自動控制閃燈出力的大小,達到準確曝光。
優點:改良M模式需每次調整曝光的缺點。
缺點:依然需要作光圈對應的調整。(其實也不是啥大缺點,了解過後會發現其實A模式也是很好用的,在某些情況之下,能做曝光補償的動作,反而比具有TTL測光但是沒有曝光補償的閃燈還贊。)

3.TTL模式,在此模式之下,當擊發快門之後,閃燈亦同時擊發補光,並且經由反射回來的燈光計算補光量充足與否,如測出曝光不足,則會自動增加閃燈出力來達到曝光充足。
優點:測光準確,方便好用。
缺點:不具有曝光補償的閃燈,在需要加減光的情況下,就掛了。如果想要加光,就算開大光圈,但是反射回來的光量如果TTL覺得夠了,就會減少出力,反之,如果想要減光而縮小光圈,但是反射回來的光量如果TTL覺得太暗了,還是會加大出力,所以曝光量閃燈出力大小不隨光圈改變而有所變化,因此就沒法度了。

四、閃燈加光或減光
1.M模式:以下所有的閃燈應用在M模式下,釵悎v沒有講解。所以大部份以AUTO及TTL模式適用。

2.AUTO模式:要加光則開大光圈,要減光則縮小光圈。

3.TTL模式:具有曝光補償的閃燈可以直接調整,要加光則加一格(+1EV)減光則減一格(-1EV)。

4.有預閃弁鄋滌{燈,可以測試出力足不足夠(AUTO模式)。

由於閃燈釋出的光照越遠時光線越弱,所以當被攝物體有前後之分的時候,前面的補到的光比較多,後面的補到的光比較少,會形成前面的白,中間的灰,後面的黑的情況,因此要適度的作加減光的動作(或利用跳燈)。至於要如何判斷,釵悎v說:靠經驗。

當被攝物體週遭環境具有會反光的物體時(金屬、玻璃、鏡子等等),當閃燈補光時會產生反光亮點,此時需要減光來減少反光亮點的亮度,或是採取斜角度拍攝,讓燈光折射不造成反光。(AUTO及TTL模式適用)

五、跳燈
1.跳燈可以改變光的軟硬(照射面積)及方向,可改善被攝物體有前後之分時,前白中灰後黑的情況,因為,燈光經由跳燈再折射後,補到前中後的燈光就比直接平打較平均了。

2.跳燈時須注意反射物體的顏色,不同顏色的反色物體會造成不同顏色的效果。

3.避免利用鏡子或玻璃作跳燈。

4.用人作跳燈的反射物體聽老師說效果也不錯歐。

5.避免以45度作跳燈,可能造成上白下黑的情況。

6.大部分的閃燈罩都只能減弱閃燈出力,只是減輕反差而不是達到柔光的效果,要達到柔光的效果必須要將閃燈出力面積加大才行。(幫老師打一下廣告,他發明的柔光罩看起來真的好用,可以買來試試看歐 )

7.夜間室內攝影時,老師建議使用400度底片,如此可以爭取到較大的GN值及較快的快門速度。

以上為不考慮環境光的閃燈應用。
以下為加入環境光的閃燈應用。

1.快門速度可以決定環境光的曝光亮的多寡,快門增加則可以去掉環境光,快門降低則可以加入環境光(大場景時適用)。
ex:當快門為1/60秒時,較遠處的地方環境光收的較少,所以就暗暗的,如果改為1/15秒時,環境光收的較多,所以遠處的地方就比較亮了。

2.實際超作方式(AUTO模式):先將閃燈關閉(因為有時開了閃燈,有的機身會自動調整快門速度,光圈先決模式下亦然),測量當時環境光的曝光值,然後再配合閃燈補光,當然此時閃燈的光圈必須與鏡頭一樣,以上為室內攝影使用。

3.使用閃燈時AUTO模式下,相機最好使用M模式,可以利用光圈及快門來做加減光的變化。

4.當希望補正色溫但是又不想影響現場光的氣氛時,可以使用減光的技巧,ex:當閃燈光圈設為f4時,機身測光為f4 1/30秒。將光圈縮小為f5.6並且放慢快門為1/50秒,此時光圈變小閃燈的補光量變少了,但是原來環境光的曝光量依然不變,因此,有補燈的效果,而且也有充分的現場環境光。(AUTO模式)
TTL模式可以直接用閃燈上的曝光補償來做減光的效果。
p.s.如果要閃光燈的曝光量正常,光圈大小事不能調整的。

5.AUTO模式在戶外的情況下,當環境光為f8 1/60秒時,如果在逆光的情況下,補光要減1~2格(閃燈上的光圈設定從f8改為f5.6),因為不減光的話,人會看起來假假的,就像是在大型海報前面拍照一樣,沒有距離感。TTL模式一樣直接在閃燈上作減光的動作。

6.壓光:閃燈的GN值要夠大,而且相機的最高同步閃燈越快越好,才容易壓光。
ex:環境光為f8 1/60秒(閃燈也設為f8),此時加快門速度改設為1/250秒,則前面的被攝主體補光正常,但是背景光曝光不足,白天就像黃昏囉。

7.翻拍大決招:
首先要避開反光的角度,不要直接面對被攝物體,然後記得閃燈要在被攝物體之外的側面(外圍)出力,盡量使用鏡頭最大的焦段拍攝(變形較不嚴重,因為非正面拍攝),最後用修圖軟體將變形的角度拉正即可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k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